青春在基层的奋斗中绽放光芒
——记贵州民族大学2016级博士生张涛
谈到要接受采访并展现风采,贵州民族大学2016级博士张涛一再表示,个人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是微不足道的,值得宣传的是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培养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人才培养项目这件事本身的重大意义,它标志着贵州民族大学正式开始探索博士层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以便更好地服务并解决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人才短缺的需求。
“有幸与贵州民族大学结缘,感受深层次的思维碰撞,领略名师们的教学风范,总觉得是源于个人理想、现实困境与这个项目平台的完美融合。”张涛回想起本科毕业之后的工作与读书经历,感慨地说。
1987年,张涛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一个农村里,由于自幼生活在农村,尤其是家庭长期贫困的状态,张涛深感农民、农村对改变贫穷生活状态的渴望。2010年6月从贵州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后,他响应国家“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的号召,选择来到中国现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腹地——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镇黄连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变身基层“大熔炉”中锻炼的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干部的两年时间里,张涛努力克服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借助负责大学生村官基地的带动优势,帮助当地群众养蚕脱贫致富;认真履行作为一名村干部的岗位职责,精心为群众解决一件件“小事”,获得村里群众的高度认可。2012年在接受《重庆日报》采访时,张涛就表示,“基层是青年建功立业的大舞台!我要将理想融入普通的工作中,通过不断实践学习提高,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
张涛努力践行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诺言,工作之余也不断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两年的村官生涯张涛就磨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也让他变得更能吃苦、更有责任心,他继续在基层挥洒着汗水,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基层。但渐渐地,张涛感到自己具体实践能力与农村工作需求实际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与群众沟通的能力的不足,导致实践中理论与具体工作之间呈现出“有理论用不上、有道理道不出”的尴尬局面。于是张涛认真向领导学、有经验的同事学、基层工作相关的书籍学,最终发现以“助人自助”为核心价值观并辅以三大专业方法的社会工作专业符合他提升基层实践能力的需求,因而他毅然选择社会工作专业进行跨领域考研,继续学习深造。
经过读研与实践的不断锤炼,张涛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兴趣日益增加,思维方式更加缜密,尤其是掌握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社会学相关理论视角后,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能够以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来观察研究社会,并将自身对基层脱贫攻坚、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感悟与思考以更加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提出更为清晰与符合实际的决策方案。如硕士论文《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模式初探》,《贵州民族报》上发表的理论文章《把握精准扶贫内涵 破解扶贫开发瓶颈》,《重庆与世界》上发表的《乡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育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等系列文章以及《重庆日报》《武陵都市报》等各级报刊杂志发表的数十篇新闻及评论,相关理论调研文章或评论等还获得重庆市级部门的表彰或采用。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随着学习的深入,张涛深刻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服务型治理、精细化服务,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工作能够提供给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时代人才之间的竞争最后就是理念与思维方式的竞争,随着在基层实践时间的延续和钻研的不断深入,在尚未完全熟练掌握社会工作所提供的理念,不能很好运用社会工作思维方式的状态下,张涛仍旧感受到自身在解决基层所面临问题时能力的局限性,长期被动应付事务性工作导致思维方式的提升上始终无法实现有效突破。张涛深刻意识到需要“走出去”,多接触一些不同领域、不同思维方式的专家学者才能够实现思维上质的飞跃,博士的系统训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理念上促使自己实现新的突破。贵州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培养掌握社会治理前沿理论和方法,谙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能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复杂问题,服务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结合工作与学习经历,张涛领会到该项目的培养目标契合自己对发展定位的需求。
贵州民族大学六十余载校史余韵悠长,校园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进入贵州民族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成为张涛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这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集中了贵州省内社会学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各位名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经历以专题辅导、讲座交流等方式讲授自己独到的治学经验和学术之路,辅以国内知名社会学专家不定期举行讲座,一直在基层工作的张涛时常感受学术前沿的魅力,而诸多专家学者高屋建瓴般的敏锐洞察力与行为世范也让张涛受益匪浅,张涛对社会学的兴趣也日益剧增。尤其是龚锐与史昭乐两位导师,平易近人、为人谦和的性格与对学术科研无境追求的精神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张涛。如此浓厚的氛围影响下,张涛入学第一年便完成《油杉河发展战略》的合作出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撰写《双赢选择:多维视角下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对西方人类学传播学派的解读》等文章并发表。结合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研究方向,张涛还对黔江区社工机构运行以及社工机构所实施的相关项目进行了深入调研,撰写《独立与依附:贫困地区民间社工机构运作现状及透视》投稿贵州民族大学2017年研究生学术论坛,进行现场交流,获得现场评委的一致肯定,获得二等奖。同时,张涛积极参与贵州民族大学博士基金项目“贵州农村贫困问题:结构特征、影响因素与政策创新研究”等。
除充分利用学校博士培养项目的资源外,张涛注重对社会学领域文献的系统梳理,每天利用固定时间学习阅读,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方面的经典著作到最前沿的学术理论和进展,逐步完成博士系统训练量的形成到质的飞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涛还努力抓住每一个可以展现与提升自己的机会,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及学术论坛等交流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2016年入学以来,张涛先后参加“中国贵州•山地旅游与民族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第二十三次年会暨“深化新时代民族文化研究•推进区域绿色发展”高端论坛、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差序格局”向“社会结构转型”等相关论坛、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十余次,在部分论坛中进行了交流发言。同时,张涛还注重加强与华中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校知名专家以及博士生的沟通,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通过系统学习与积极交流,张涛不仅让自己的博士阶段学习变得充实,在学术思维习惯方面也得到有效完善,学术能力则得到有效提升。
经过一年多的系统训练,张涛能够从历史的视角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准备把握时代所赋予这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因而他结合自身实际与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研究方向,选择了兼具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黔江区作为校外挂职锻炼地区。挂职期间,张涛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优势,承担黔江区纪委宣传部的新闻宣传、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理论调研等相关工作。在实践导师雷晓风的严格要求与亲自指导下,张涛先后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重庆学习论坛》以及区属媒体发表相关文章20余篇,组织全区各级各部门开展廉政教育40余批次,扎实开展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注重推介少数民族土家廉政山歌、天理良心碑等,撰写理论及相关评论文章6篇,其中《用执纪初心铸造纪检监察干部钢铁意志》获得中央纪委相关部门表彰,参与撰写干部监督方面调研文章获得上级部门肯定。与此同时,张涛还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发挥社会工作者所具备的资源协调优势,努力帮扶结对贫困户脱贫;积极参与扶贫领域的监督检查,注意发现并纠正乡镇街道在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等。
“学习的功能是伟大的,他让我体验跨越出身、种族、区位等各种有形与无形的障碍,推动着我从农家子弟到村干部、乡镇干部等社会角色的快速转变。而系统训练让我对所处时代背景与当前社会问题的把控,则使我在基层的实践变得更加自信。我对学习抱有神圣的情怀,对贵州民族大学提供了这样好的平台怀有深深的感激。这种情怀与感激之情将一直伴随着我的基层实践。”张涛博士的眼中透露出感激而坚定的目光,他相信,只要自己始终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就一定能够在基层的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