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研究生院
  • 图书馆
 网站首页  项目简介  研究方向  师资队伍  培养工作  招生工作  讲座信息 
网站首页
项目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师生风采>>正文
民大博士学理论专栏:精准扶贫在途中 乡村振兴再出发
2018-06-11 09:33 李平  审核人:   (阅读:)

精准扶贫在途中 乡村振兴再出发

——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李平

贵州民族大学 法学院 贵州 贵阳550025

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对其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感触较深,偶有心得。

一、中国的革命没有离开乡村。

我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入过误区,认为苏联中央城市暴动引发全国革命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到中国,但经过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建立起井岗山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为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当时也出现过反复,特别是王明“左”的错误历经万里长征后,我党便毫不动摇地确立起“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决策,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在渡过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长征开始时一、四方面军会合时近十万红军,到达陕北时不到二万人的队伍,发展到127万人的军队,再到战胜拥有美式装备的430万的国民党军队,到建立起新中国。还记得陈毅老总亲切地说:准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数据显示,淮海战役中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强大的后勤补给,是胜利的保证。这也是中国革命的缩影,没有人民的参与,没有乡村的支持,中国革命胜利是难以想象的。正是乡村百姓“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全力以赴才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良性发展,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乡村是中国革命的“福地”。

二、中国的建设也没有离开乡村。

进入新中国,国家一穷二白,是个农业大国,而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中,乡村仍然是主战场,对于稳定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建设也走过弯路,比如“人民公社化运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浮夸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几乎完全摧毁了新中国建设的各项成果,但我们党是自我修复能力、纠错能力都很强的党,及时调整,粉碎“四人帮”,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又是乡村的经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力主其全国推广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中国的建设引入新时代。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7年又连续十四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一号文件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业、重视乡村的代名词。乡村也不负我党期望,每每拯救中国建设于水火,继而迎来一个发展的新高度;每当中国建设处于低谷之时,我党的政策便开始向乡村倾斜,成功一处便大规模推广,可以说乡村是中国建设的“试验田”。

三、中国的未来同样也离不开乡村。

1、城市对乡村的剥夺与侵蚀。近来的乡村也是不断在落寞之中,城镇化建设的加快,青壮劳力的流动,乡村对城市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物力、人力上,而且乡村扮演着城里人“乡愁”的角色。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氛围不断被淹没于城市化的浪潮之中,城市在不断加大对乡村的剥夺与剥削的同时,城市病依然不断感染乡村。

正如张小军所说的“我们不断看到一些本来有着很好文化生态的民族村寨被迫加入商品化的大潮,结果导致文化上的无所适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这些有文化的民族村寨的ˋ文化人ˊ被我们这些没有文化的ˋ经济人ˊ界定为落后,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们的GDP。我们这些ˋ经济人ˊ在ˋ经济ˊ之余却又向往和消费着ˋ落后的ˊ民族村寨文化,这真是莫大的讽刺。”人类被狭义“经济”裹挟的某些扭曲人性在很大程度上让人类失去了“灵魂”。面对资本主义以来形成的巨大的社会秩序惯性,包括人们的贪欲、过度的消费文化和拜金文化等,要人类清醒地刹车是十分困难的。尤瓦尔·赫拉利同样认为,现代人活得要比预期更久,而我们并没有足够资金应付他们的退休金和医疗开支。由于未来的70岁有可能就像现在的40岁,已有专家呼吁提高退休年龄,并重新调整就业市场的结构。一旦人们意识到我们正以如此高速冲向未知,而且还法指望自己死得够早,常有的反应就是有人来踩刹车,减缓我们的速度。但我们不能踩刹车,而且理由很充分:一是没有人知道刹车在哪儿。专家各有所长,各自精通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大数据或基因遗传学,但没有人能成为一切的专家。因此,没有人能真正把所有点都串联起来,看到完整的全貌。不同领域彼此的影响错综复杂,就算最聪明的头脑也无法预测人工智能的突破会对纳米技术有何影响;反之亦然。没有人能掌握所有最新科学发现,没有人能预测全球经济在10年后将会如何,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一片匆忙之中将走向何方。既然再也没有人了解整个系统,当然也就没有人能够阻止。二是如果我们不知怎么成功踩了刹车,就会让经济崩溃并拖着社会一起下水。若要维持现代经济,就需要不断且无止境的增长。如果增长停止,经济并不会温和地平静下来,而是会轰然崩塌。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才能鼓励我们追寻不死、快乐和神性。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却不能不意识到工业社会只是金玉在外,徒有其表;尽管传播媒介把人们工余课后的生活描绘得乐趣横生,但我们的后代子孙为了保持我们现在所享受到的一点乐趣,将不得不更加卖力地工作。伟大的工业繁荣不仅用垃圾毒物污染了我们的地球,还不断生产出日益昂贵和低劣的产品和服务。

2、乡村落寞的反差与希望。当前的“空心村”现象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老人问题,都在困扰着乡村的发展。抛荒的土地、坑洼的道路,毫无生气的农家庭院,以及为城里人所不齿的生活品质,使得农村更加落寞,导致数量更多、年龄更小的农村青少年逃离乡村,并陷入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但破败的乡村仍然是被看作是最有“人情味”、最有“年味”的地方,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保留得较为完整的地方,或许是我们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类最后的栖息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十八洞村视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这个关键词,开始走向全国。而十九大的召开,更是将“乡村振兴”提上了议事日程,是否将追求无限增长的工业社会与保持安静详和的乡村进行过比对?又是得出了怎样的结论?答案可能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力度。本人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份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工作伊始党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空前的决心与力量。由于工作调动的关系,本人先后帮扶了两个村的四户贫困户,建立起深厚了帮扶感情、亲戚关系,从“抽象化”概念领会到“具体化”问题研判、从“灌输化”知识到“个体化”认知、从“纸面化”、“碎片化”浅层次往来到“实际化”、“整体化”深层次互动;从盲目追求产业发展到因户施策,从对贫困户蜻蜓点水式帮扶到整村整寨基础设施,仅以笔者工作的L县为例,2015年以来,在相继下派188名小康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的基础上,从县级各部门按照不低于在编干部总数约二分之一的比例增派892名干部“全脱产”下沉到村组一线,与1871名镇村组干部组成2763人的一线突击队,覆盖所有行政村;先后投入资金113.59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几年的建设,基本实现农村“零危房”,安全饮水、安全用电全覆盖,自然村寨(组)通信、广电网络宽带全覆盖,农村群众人居环境全面大幅改善,吸引着一大批农村外出务工青年甚至是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亲历者,也希望我们的战略能够得以长远实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上一条:民大博士风采专栏:扎根祖国西南挥洒青春汗水——记贵州民族大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余婷
下一条:民大博士学理论专栏: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读《之江新语》有感

电话:0851-83610705传真:0851-83610705黔ICP备09004742号-1

本科招生咨询:0851-83610705研究生招生咨询:0851-83610705

版权所有: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邮编: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