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入选‘四个一批’人才是荣誉,不如说是实现梦想道路上的鼓励和鞭策。”对于自己入选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肖远平教授认为,“在这个梦想的指引下,荣誉仅仅是梦想的附加值,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所以,即使获得了荣誉,也要将其归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53年前,肖远平出生在历史文化名城贵州大方县。生于乌蒙山、长于慕俄格,喝咂酒、唱彝歌……身为彝家儿女的肖远平“从小就在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的奢香故地上洗涤心灵,对本民族文化自然有深入骨髓的热爱”。
肖远平坚信,贵州的跨越发展离不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而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用脚丈量贵州大地、用心书写贵州学问,始终呼吁贵州区域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离不开贵州,放不下贵州
1982年,肖远平离开家乡赴武汉求学。在校期间,美籍华人、著名民间文艺学家丁乃通来校讲学半年。这这位业界泰斗可是肖远平的偶像。他和同学们非常珍惜向丁乃通讨教的机会,便成立了一个民间文学小组,开始走进民间文艺学研究。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让肖远平从心生发出来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忱。这股热忱,自然而然和家乡、彝族文化紧紧连在了一起。
大学毕业,肖远平放弃了到北京工作的机会。“离不开贵州,放不下贵州。”他说,“故乡不仅有亲人,更有着自己愿为之付诸一切的乡愁与乡情。”
那个年代,贵州在他者的眼中是落后和贫穷,在外人口中是“黔驴技穷”和“夜郎自大”。每每听到这样的言论,肖远平便很痛心。于是,肖远平回到了贵州,心里装着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梦。
肖远平来到了贵州民族学院,年纪轻轻的他参与到了贵州著名民间文艺学者潘定智先生创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工作当中……自此,这条路一走就是30多年。
顶“天”立“地”做学问
在30余年的教学与学术生涯中,肖远平始终相信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不仅不相冲突,而且密不可分。
在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期间,他开设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产业化研究”“民族文化产业案例研究”等课程,鼓励培养博士生到贵州调研民族文化、为贵州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破题。
作为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高等院校)”的主任、首席专家,他鼓励年轻学人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开展贵州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和产业化研究,大力提升团队成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力争培育一支在区域内有重大影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民族文化研究团队。
“今后要指导学生主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坚持顶‘天’立‘地’做学问,务实思考,创造性的学习,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肖远平对自己还有着这样的要求。
用脚步丈量贵州大地
在无数的科研成果中,肖远平最得意的著作是《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是以整理翻译出版多年的彝族英雄史诗《支嘎阿鲁王》和《支嘎阿鲁传》为蓝本,对史诗进行系统论述的研究著作。”他介绍。
“当初研究彝族的史诗是因为传承人越来越少,我深觉研究这部史诗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如果再不从传承人口中去了解去记录、去挖掘,那史诗内蕴的文化可能就流失了。”随着研究的深入,肖远平面对的,不再是“南方有没有史诗”这样的传统课题,而是“南方少数民族史诗该如何建构和完善自身理论”这样的新探索。从这点上来说,他希望自己的研究为同仁们抛砖引玉。
“支嘎阿鲁”史诗流传已久,但研究成果较少,肖远平只能遍访乡间,逐一拜访、寻找传承人。《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写作的过程中,不少传承人相继去世。这给肖远平的研究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当时,贵州交通不方便,爬山涉水是常事……”这些经历,成为肖远平用脚丈量贵州大地,用心书写贵州学问的最好诠释。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布,肖远平教授领衔申报的《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喜获立项。项目聚焦目前国内具有唯一性的地域文化现象——屯堡文化,着力对屯堡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搜集整理,进而构建综合数据库及共享平台。
追寻着民族文化血脉,肖远平又一次踏上了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