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研究生院
  • 图书馆
 网站首页  项目简介  研究方向  师资队伍  培养工作  招生工作  讲座信息 
网站首页
项目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师生风采>>正文
民大博导风采专栏:初心不忘——记张学立教授求学治学治校之路
2017-01-01 15:15 贵州民族报  审核人:   (阅读:)

http://dzb.gzmzb.com/upload/2016-11-16/image/20161115190141_1317.jpg

张学立教授(前排左一)与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校长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1999年春天,绿意盎然、书香四溢的南开大学校园洋溢着喜庆氛围;师生们为这所蜚声中外、英才盈门的名校筹备80华诞的种种纪念活动。而在研究生楼一角,一位年轻的彝族博士,面对着哲学大师金岳霖的《逻辑》《论道》《知识论》等著作和自己工工整整手写的十几本笔记本,一直在思索。这些笔记本有他啃着方便面在北京图书馆一个字一个字手抄下来的上个世纪初的报刊资料;有他坐着火车硬座走访金岳霖的第一、二代弟子的独家素材;有他三年来在南开挑灯研读、兴奋得手不释卷而夜不能寐的种种学术记录;面对这些为自己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研究》准备的资料,撰写论文已有年余,以当时的准备情况似乎也能评审答辩过关;而自己总感觉整篇论文还有一个透明“天花板”没法突破,没法升华到一种前人未言、继往开新的新境界。

整整一个月 一字未着

人,平静地端坐在宿舍书桌前,而胸中波涛汹涌,思绪早已跟随这位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第一人”的金岳霖先生遨游学海。终于,蚕破蝶舞、凤凰涅槃。最灼人最苦痛的思辨烈焰锻造之下,“学障”关口一朝突破,思潮奔涌而出,每天至少写稿12小时以上,有时一夜洋洋洒洒万余字。初夏,工整手写的20万字的《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研究》获很高评价通过答辩,被评为南开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在中国逻辑学会第二届科研征文赛斩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南开学者王大海评论该书是对金岳霖先生逻辑哲学思想研究的突破与拓展,认为该书不仅为深入理解和解读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范式,同时也对推进中国逻辑学、逻辑哲学和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学界产生了影响。

这位年轻博士,就是今天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学立。

博观逻辑 厚积薄发

对于逻辑的解释多种多样,学界至今没有一个完全认同的标准定义。“逻辑”是什么,在张学立看来,就是一个逻辑哲学的问题。“逻辑”一词源于希腊语,译为logic,中文音译“逻辑”,最初进入我国时被意译为“论理学”,因此,张学立认为逻辑即论理的工具,是有效交际的思维工具,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学问,需要数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基础作支撑,是科学研究的理性工具和社会生活的有效沟通手段。

曾经学习物理、政治教育等专业的张学立,1993年考取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政治系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把逻辑学作为主攻方向。对这一转型,张学立说,逻辑演算看起来很美、很漂亮!兴趣的力量让他一头扎进逻辑学的浩瀚海洋而一发不可收拾。读研之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逻辑学的书籍十分有限,当时复印资料的价格很高,很多书只能借阅抄录。视逻辑学书籍如珍宝的张学立硬是一句一题地抄录两本借来的书:王宪均的《现代逻辑引论》和英国人汉密尔顿所著外文版《数理逻辑》。同时还阅读了多部中外关于数理逻辑著作和离散数学中数理逻辑部分的内容;不仅重点摘抄,他精读与手抄的同时还解了大量的逻辑题,获得较好的逻辑技术训练。

学养爱好、浓烈兴趣和自觉磨练,硕士期间的张学立沉醉于逻辑学,乐在其中而废寝忘食。硕士期间就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否定判断的功用辩护》《回溯推理的逻辑形式及其有效性判定》等。

以优异成绩拿到硕士学位后,他与重庆烟草公司签下就业合同,高薪的职位马上就可以解决多年来与埋头苦读相伴的经济拮据。而心灵最深处对逻辑的钟爱让他瞄准了当年全国惟一的逻辑学专业博士统招单位,认真备考并于1996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三年读博,也是青灯苦读的时光。直到毕业那年,统招博士生的全部津贴加起来也只有三百多元,电脑是难以想象的奢侈品,甚至租电脑都负担不起,只好手写笔录。但是,张学立两拿学术奖学金,拿到一次全校仅十来人荣获的“南开特等奖学金”,毕业时成为优秀毕业研究生。获特等奖学金那年张学立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5篇发表于重要或核心期刊。

在他之前,有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哲学第一人”金岳霖的哲学思想有过探讨。但张学立从逻辑哲学的视角看金岳霖思想,深切查究金岳霖《逻辑》《论道》和《知识论》三本著作的逻辑哲学思想,在北京图书馆查阅、手抄民国时期刊载有研究金岳霖学术思想的文章的报刊资料;与室友王兴国(现深圳大学教授)费尽周折,共同考证牟宗三评价金岳霖学术思想曾使用过的笔名和未署名的文献资料。经过艰苦工作和不懈努力,《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研究》一书完稿,创造性地运用了导师崔清田先生提出的“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方法,将金岳霖先生的“逻辑哲学思想”,置于世界逻辑和哲学的宏观背景下加以审视,突破前人,在我国学术界第一次实现了对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的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张学立自当选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来,与专委会同仁致力于“中国古代科技文献中的逻辑思想”“逻辑比较”和“逻辑与文化”等主题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推进中国逻辑研究的国际化,在国际学界为中国逻辑史研究争取更大话语权和更广阔空间。

学以致用 初心不忘

优异成绩拿到博士学位后,不少好职位对张学立虚位以待:留校任教,其它名校从教,《重庆日报》工作。浓浓桑梓情结和拳拳赤子之心驱动下,张学立选择回家乡工作,就职于贵州省委办公厅秘书一处。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张学立从头学起,学习研读各种文件,吃透省情民情,处理好繁重的日常工作。加班加点至深夜是常事,通宵工作后照样完成第二天八小时的白班。得益于南开在学养和毅力上的磨练,他工作逐渐得心应手;而且培养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全局观,锻炼了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如何落地、如何惠民的了解和把握。其间,2001年张学立挂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委办副主任和该县坝街乡党委副书记,抓党建和扶贫工作。到岗两个月,他和队友们的足迹遍布全县21个乡镇;当时坝街乡有些行政村不通公路,他身背水壶、脚踏胶鞋、顶着草帽走遍了每一个行政村、每一个村民组。除了回省城和县里协调扶贫项目,张学立吃住都在乡里面,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他把主要精力倾注在“三农”问题和基层组织运行方面,写出《贫困村脱贫后怎么办》等数据详实、力透纸背的调查报告,受到省、州、县领导好评。丰厚的理论知识在基层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升华,在单位及部门领导的直接指导和带领下,他还主持完成省长基金项目《贵州生物制药发展模式战略研究》;并直接参与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议稿)》的起草工作,并参与起草《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凭借出色工作,张学立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建扶贫工作队员和省委办公厅优秀干部。

2002年贵州省面向全国招考高校负责人,在领导鼓励下,张学立平心静气地报名参考;最后以笔试、面试和总分三个第一,调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重回书香校园。在黔南师院任职积累了丰富的行政工作经验,学术上也建树颇丰,2004年破格评聘为教授的张学立2005年被提拔为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并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回到乌蒙故乡的张学立,谢绝很多应酬杂务,闭门深思毕节学院发展的三大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和其他校领导一起把毕节学院定位为地方性、应用性、多科性的教学型高校,并竭力办成毕节人民满意的大学。凭借“毕节试验区”大发展的机遇,毕节学依托毕节历史、民族、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成立毕节试验区发展研究院等“三院”和“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研究所”等“七所”,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他提出“一核两翼”“二元融合”“三业互济”“四维一体”的办学理念,结合试验区实际,构建服务毕节试验区的“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学科专业群、城镇化和信息化建设学科专业群”等。在传统专业基础上,开办了采矿、安全、建筑学、土木工程、特殊教育等20多个新专业,为试验区“量身订做”各类实用型而接地气、下得去而干得好的建设人才。

民大治校 争创一流

2013年5月,省委再次调任张学立为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从乌蒙山麓来到花溪河畔,不变的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教学科研上的兢兢业业;5月15日的全校干部大会上,张学立作为新校长表态发言“恪尽职守,履职尽责”。经过广泛调研和审慎思考,张学立通过贵州民族报等媒体发出了“七个一流”(即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一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术成果,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积淀并形成一流的学统)办好民族大学的改革强音。2014年12月,在校党委领导下,他和校班子成员及全校师生提出了“至建校百年时建成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的世纪愿景。

2015年12月,省委决定张学立任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他代表民大新任领导班子表态,将奋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为建成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更好地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特殊需求不懈努力。

面对全校教职工,张学立更爱强调的是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提出的“大学不能远离社会”,更重要的是“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时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它的欲望”。他认为,部分大学笼罩着专业“大跃进”的浮躁氛围,社会上貌似流行什么行业,马上办什么专业;办大学当有定力,要有坚守、有情怀、有担当、有方向,比如大学的英文“University”由“Universe”(宇宙)这个词的前身派生而来;“Universe”的前身在拉丁文中为“Universus”,蕴涵着“沿着某一特定的方向”的意思;就是说,大学要有自己的定力和方向,社会需要的专业要办好;而某些目前貌似就业难的长线专业(比如文史哲)也要办好、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除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之外,还得有些人去探究民族灵魂深处的人文价值和理性坚守,还得有些不忘初心的人坐着学术“冷板凳”去冷静思索GDP增长和喧嚣热闹之外的东西。

张学立带领教职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民俗习惯、文化差异等,因材施教,探索出了一套集辅修、第二学位、双语教学、校际校企合作培养、海外修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原则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全面提升各民族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2013年贵州民大提出并在2014年试点、2015年推行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领全国高校风气之先;是西南地区较早实行“三学期制”的高校,以全新理念和课程设置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有效学习和学业提高。

紧贴民族院校的创办初衷,牢固树立“三元融合”(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族团结精神高度融合)和“四维一体”(育人、质量、人才、特色相统一,即坚持育人为立校之本、质量为建校之重、人才为兴校之柱、特色为强校之径)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教研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三个服务”(即“服务地方、服务校本、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为民族地区培养“出得来、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有作为”的“永久牌”人才,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奉献之心,鼓励民大学子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安贫乐道、建设桑梓、报效国家。65年来,不少民大毕业生成长为西南地区各条战线的专业骨干和管理骨干,成为学校的骄傲。

2015年底国务院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让原211、985工程院校和普通院校统一站回“起跑线”。对此,张学立既兴奋又倍感压力,他坦言:纵向来看,近十年贵州民族大学教研工作连续取得十大突破,成绩很大;但横向比较,我们距离“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仍有较大差距,距离教育部、国家民委、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盼仍有差距,距离全国同类一流大学仍有差距。看到差距之后,自艾自怨不行、坐而空谈不行,唯一的出路就是卯足劲、横下心,找突破点、凝聚资源、独辟蹊径,在全国高校创建“双一流”的百舸争流中亮出自己的旗帜和“法宝”,让优势学科真正上升为一流学科;拿出“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胆识和苦干来,目前做不了“全能冠军”,就冲击“单项冠军”。

打造“民族类”学科群为西南翘楚全国一流,广义的中华文明是包含56个民族的大文明范畴,比之中原文化、北方少数民族研究,西南世居少数民族研究是一块“短板”,贵州民族大学牢牢抓住西南世居少数民族研究,继续推动关于苗、布、侗、彝、水等民族学子学科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这些成果将对中华文明有所补益,对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有重大意义。

张学立很重视学术团队的培育;他力邀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全职加盟贵州民大,并创办“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这是全国第一家与民族文化结合冠名的“认知科学”学院,致力于探索逻辑与认知科学和民族文化的交叉融合。组建“民族医药学院”、“贵州山地旅游与民族经济研究院”等紧贴贵州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的教研机构;为“民族类”学科群培育“黑马”,深化内涵建设,培育核心竞争力。

近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发布最新2016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列全国第5位,“社会学”专业列全国第10位,“法学”专业列全国第15位,三个专业荣登“4星级”的中国高水平专业,同时位列2016年本专业的“贵州省最佳专业排行榜”之首。

2014年7月,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正式共建传媒学院,传媒学院成为贵州省唯一实行部校共建的新闻传播类学院,而“新闻传播学”是贵州省唯一的新闻传播类省级特色重点一级学科。目前正朝着西南一流的传媒和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播教学科研主要基地的目标稳步前进。

多次赴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高校访问的交流体验让张学立更加胸有成竹、腹有静气地谈及贵州民大的总体谋划,“大学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贵州民族大学必须依托本土资源,围绕地方实际需要和国家特殊需求,致力于打造省内急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一流学科。”

深秋的温暖阳光照进张学立的办公室,书桌上一摞摞文件、资料、书籍整齐地码放着,书桌后是一排大书柜,装满各式书籍。近日收到的文件中,有张学立当选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有当选中国逻辑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有中央组织部下文公布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他与全国其他共两百名社科专家入选这一“国字号”人才工程。此前,他还获得众多颇具份量的荣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校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时兼任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委会主任委员,贵州省逻辑学会会长,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会长等。

结束采访,告别之际,记者发现张学立办公桌正后方的一幅书法,张学立为记者缓缓吟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解释说,这是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千余年被世人传颂不衰,不仅因其言简意宏,更因为代表了中国读书人的一种济世理想和人生境界,也是中国哲学积极入世、匡扶万民的一种理想境界。他特地托友人为他写下这幅书法,悬于身后,时时警醒自己治校治学,不忘初心。

上一条:民大博士学理论专栏:深刻认识全国“两会”重大意义和历史贡献
已是尾条

电话:0851-83610705传真:0851-83610705黔ICP备09004742号-1

本科招生咨询:0851-83610705研究生招生咨询:0851-83610705

版权所有: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邮编:550025